在三夏抢收的“战场”上,到处是各种农机装备奋战的身影。据农业部统计,截至6月8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18482万亩,机收比例达到90%,农业机械化为各地小麦丰收立下汗马功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尽管我国农机工业“十二五”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不少。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
今年两会甫一结束,作为年度党派大调研,民盟中央“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快速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分别率领下,赴江苏和山东开展了深入调研。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还在河南进行了补充调研。
调研组在南、北、中三个粮食主产区中各选一个有代表性的省份,从地方有关部门,到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再到有关服务机构和农户家中,调研组力图全方位还原当前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在低端产品去产能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中,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在“自强不息”中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显露无遗。
中国是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历来在各项发展中占了重要位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涉农”主题便可见一斑。
虽然是以教育文化为界别特色的派,但民盟中央近年来一直也对农业默默倾注智慧和心力,每年关于农业的提案以及建言亦不在少数。
去年12月,农业部与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齐全,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装备的技术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装备实现有效供给。
从某种意义上,《方案》的出台吹响了农业装备制造业助力农业现代化、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
经过反复研究和充分准备,并征求有关部委和研究机构的意见后,民盟中央在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巧妙地找到一个“结合点”: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化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民盟中央最终将“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快速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确定为今年大调研主题。
要更精确地表达调研初心,张宝文主席在率队调研时讲过的这段话可完全作为“代表”。他说,农机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物质基础。快速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客观要求,是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对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战略机遇,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对加快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随着农村年轻人集体外出打工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的突显,农民对农机这样便捷装备的需求慢慢的变大。”作为专家学者身份应邀参加调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注意到的问题,是连续多年我国农机购销两旺的原因所在。
再加上,这两年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他们逐渐占据着农机市场,成为农机市场消费的中坚力量。
调研组在三地调研发现的共同问题是,市场对农机的需求确实不减,但这个需求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机装备制造公司可以提供的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
民盟中央的调研正处于“进行时”,一则“东北农民宁愿花10倍价钱购买进口德国犁”的新闻,着实吸引了一把眼球。
调研首站,经济大省江苏,有自己的“农业”特色农业GDP占比不高,人均耕地仅0.86亩,不足全国水平的六成。然其机械化发展水平却是全国领先,其中水稻机插率超过75%。尽管如此,调研中江苏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农业现代化上却并非“高枕无忧”,“虽然江苏省农机装备制造业产销收入已跃上千亿元台阶,但仍然面临中低端产品偏多,高端高效、环保智能的农业装备仍然依赖外资企业或外国进口的问题。”
要知道作为农业机械装备的应用大省,江苏在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上已经有所作为,他们对其中的问题和挑战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有着几千年古老农耕传统的中国,在农机装备制造业上,同样呈现着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低端规模大、技术上的含金量不高,价值链底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走访三地农机装备制造业企业时,分别带队的张宝文、陈晓光和徐辉,对共同关注的农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格外留心,针对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情况,每到一处都详加询问。张宝文在江苏有关企业考察中鼓励大家,国产农机装备在高端产品供给、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完全有提升空间。但他也不讳言,当前新型的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农机专用的传感器、无级变速器、大型拖拉机的智能作业电控制单元还不能自主生产,这成为了农机装备整机制造的创新瓶颈。
在农机领域,变速箱与发动机是其两大核心部件。张宝文在调研中专门拿“变速箱”技术举了个例子,他说,在变速箱技术上,国内厂家还多处于同步换挡阶段,而国际先进企业已经能实现无级变速,这就是现实的差距。
就在陈晓光率队调研的山东,有一家国产农机制造企业通过缩小距离,在国内外农机行业引发热议,这家企业也是调研组的考察企业之一。
在山东雷沃重工,这个国产农机品牌欧洲研发的阿波斯P5000拖拉机不久前一举斩获德国工业设计大奖“红点奖”。据负责的人介绍,这款拖拉机采用全新自主研发的动力换挡技术,在此之前,这种动力换挡技术被中国农机制造企业认为是望尘莫及的。
如今,通过在全球整合资源,中国农机企业填补了这种技术的空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相信也会促进促进了我国农机工业的转型升级。
仅江苏省,从2016-2020年,江苏试行了装备技术改造按装备投入额和新增税收贡献给予特殊的比例的奖励,引导农机工业公司等加快技术改造,降低投资所需成本。省级财政还在支持农机具购置补贴上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亿元左右,其中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受益农民超过7万户。
针对农机产业的创新发展,调研组建议,要从管理体制、研发技术、科技融合方面,解决好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问题,其次要协调发展,构建各类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支撑体系,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促进产学研对接;最后要绿色发展,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行集约化发展。
如果说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的考察,可以从供给方了解到产品的优劣。那么对农业合作社、联产承包大户的调研,则能从需求方探求这种供需失衡问题的真实面貌及其深层次原因。
在老牌粮食主产区河南,农忙时节,一望无垠绿油油的麦田里,并不见多少农人。
思礼高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解释道,机械化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现在一台机器能抵得上十个人的劳动力,根本不用亲自动手了。谈到对农机的需求,该负责人坦诚说,过去农户承包的面积不大,中低端技术上的含金量不高的农机就够用了,关键价格也便宜,农民担负得起,但是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
“农业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的小规模经营,正在向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慢慢的变多的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陆续进入农业领域。”在安晖看来,成本核算、增加效益等市场经济的要素和理念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大大激发大型、高端农业机械装备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一直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不断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比如,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还田,这就对原有耕作方式是一种挑战,对农业机械进行适宜绿色生产的科学技术创新提出了要求。
可见,中国农业装备的发展水平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贯彻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
一同调研的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深知,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带动下,农机行业走过了十几年超常发展的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类似,经历了快速地发展之后的农机行业也面临着众多内外结构性问题亟须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做调整,重新建立和强化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放眼中国农机制造业的未来,高端农机市场才是其发展蓝海。抢占绿色智能高端农机市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也是调研组一路不断呼吁的两句话。
对于已经走在“科研道路”上的农机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专家范云涛发现,农业装备的科研方面,项目多面向大型、多功能、智能化复式作业,对犁具等基础机具研究相对不足。“同时,由于仿制侵权付出的法律成本较低,一些农机企业走上抄袭之路,形成行业兴起模仿抄袭快速地增长产能过剩的恶性发展模式,反过来又导致企业不愿意搞研发,对农机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迫在眉睫。”
技术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所有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在人的手上,在农机领域,人才问题也是调研中各地频繁提及的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的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直言,农机学科严重削弱,人才教育培训缺口较大。据介绍,由于学科调整,农业装备中农机设计、农机产品和农机制造等十几个学科,被分散和规整到更高一级学科之中,这弱化了农业装备科学的内涵,造成了专业萎缩、生源减少、师资流失的后果。
至少在南京,已然浮现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农机专业人才、农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企业的局面。
而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人才需求的预测,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的人才缺口高达16.9万人。
从培养科研人才的角度,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介绍的情况也不乐观。他说,在高校中,农业装备学科发展滞后,一些专攻农业机械的院校呈弱化势头,一些学校的农业机械专业为提升吸引力改为机械工程等专业。这就造成我国农业装备学科在原始创新、学科高品质人才配置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差距。
实际上,在农业装备学科世界前20名高校中,中国高校无一入围。袁寿其建议,要抓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建设的有利契机,把农业装备列入“双一流”建设序列,扩大农业装备人才教育培训规模,为农机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是一场发生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在今天,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最佳契机,为我国农机装备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可能。通过一场“自强运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而不强”是农机装备制造业的现在,绝非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