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旭:华建集团华东院青年设计师,华建空港院总监助理,“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市国资系统青联委员。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广大青年正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唱响青春之歌,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本报采访了一批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工作的优秀青年,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U为青年”。
学生时代的阳旭曾经是世博志愿者——“小白菜”。2010年,22岁的阳旭还是同济大学的学生,整整三个月,世博场馆成为他人生中一个特别的印记。十多年后,阳旭的办公室搬到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他第一感受是熟悉,特别熟悉。工作之余,或者感到疲劳的时候,他会漫步于黄浦滨江,坐在那儿任江风吹拂,放空大脑。阳旭谦虚,说自己不是创意型设计师,没有很多文艺范儿十足的作品,他把自己归为“研究型设计师”。工作近10年,他的“研究”成果斐然。
进入华建集团后,阳旭在很长一段时间跟着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郭建祥做科研助理。阳旭说,郭建祥的大局观很强,哪怕是很小的设计细节,他也会从全局考察。在大师身边,他学会了先研究再评估的项目策划方法,学会了怎么样做深入调查。
交通枢纽设计不同于普通建筑规划设计,一座空港里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区和不同功能的建筑集成,实际上就是“小城市”的设计。因此,交通枢纽设计没有小项目。
不过,让阳旭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建筑规划设计项目,而是一个主要由他负责的民航总局课题:《基于平疫结合的航站楼适应性规划设计》。
2022年初,在全世界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民航总局找到华建集团,希望可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从规划设计出发,形成平时更加绿色健康,一旦有流行性疾病暴发,能大大降低群体感染风险的航站楼设计导则。
课题组成立后,在郭建祥的指导下,阳旭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这样的研究在国际上也是空白。国外航站楼大多采用加大社交距离的方式来降低传染风险,而没有一点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
在民航总局的支持下,阳旭和课题组成员先后调研了国内几乎所有较大规模的机场,从风险输入、降低交叉感染渠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采集了大量有效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际旅客的流动带来的输入性风险最大。因此,课题报告提出,有条件的航站楼应该设置独立的国际模块,减少国际旅客和国内旅客的不必要接触。
半年多的日夜苦干,扎实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平疫结合的航站楼适应性规划设计导则。2023年初,课题正式对外发布,在国内机场引起了较大反响,很多老机场改造或新造机场规划设计遇到类似问题时常常会打来电话咨询阳旭。
阳旭认为,这一个项目并不是一个针对某次特定疫情的项目,而是放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对于健康枢纽韧性建筑规划设计的一次研究实践,如果把这些危机当作改进规划设计思路的机会,就会给我们自己所带来巨大的进步,推动规划设计技术升级。
阳旭作为一名优秀设计师,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重创意,接触多了便会发现,其实他脑洞挺大,甚至跨领域的创意也无限精彩。
一般来说,建筑完工后设计师的工作就完成了。但是,阳旭显然不那么想的。2019年,虹桥机场的工作人员找到阳旭,说现有的闸机太陈旧,要改成自助的,请阳旭团队做一个设计。
设计机场里的闸机通道实在是非常不起眼的项目,但阳旭和他的伙伴不这么看。为了做好这个小设计,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实地调研,在每一个闸机口,他们一个个地数通过人数,用秒表掐算通过时间,看不同时间段的通行速度。
完成的设计稿,除了闸机的样式,还有很多使用建议,包括自助识别系统的采用。阳旭说,其实这已经不是建筑规划设计的范畴,而是产品设计,建筑师更多起到了一个产品集成、场景塑造的工作。有了这些建议,用户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想法,能够更好地完善这个小设计。最终,这个智能通道集成了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了智慧机场的一次积极实践。这一个项目后来被《中国民航报》报道,并获得了技术专利。
阳旭不缺少创意,只是他理解的“创意”,不仅仅是有艺术范儿的外形设计,他的“创意”一定来自扎实的前期调查和研究,对于他来说,只有大量翔实数据支持和研究基础,才能产生真正的好创意。
立足调研的工作方法为阳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空港院总监助理,他正带领团队参与到浦东机场四期工程和上海东站空铁联运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上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阳旭喜欢李宗盛的《山丘》,他说,人生正像歌中唱的,“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不断“越过山丘”的过程,正是人生成长的过程。他曾经获得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三等奖、美国AIADALLAS金奖、华建集团创作大奖、华建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行业奖项,2021年还获得了上海市国资系统青年匠才荣誉称号,而对他来说,这些只是他翻越过的“山丘”,而之后,还有非常多更高的山丘在道路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