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成都進入主汛期,暴雨暴晴、大風雷電、旱澇急轉等天氣增多,全市各區域安全度汛牽動著整個城市的神經,地下排水管網、下穿地道等防汛設施面臨考驗。
從防汛監測預警到“上天入地”的智能設備,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成都的防汛抗洪更才智。7月25日,記者進行現場探訪。
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城東管護所所長助理宋宏錦介紹,這個盒子又叫聲光報警器,是地道積水監測機器人的組成部分,裡面有芯片、AI算法模型等感知設備,一旦監測到地道內積水超過30厘米就會通過聲音、燈光自動報警,並調整交通指示燈,變為禁行狀態,保证車輛安全。進入地道內,隻見頂部的巡檢機器正來回络绎,以每秒0.5米的速度沿著軌道到達各個關鍵點位,一旦發現滲水、裂縫、變形等異常情況會当即上傳數據至雲端﹔地上的才智液位監測裝置安裝在路途最低點處,一旦積水觸發預警,預警信息就會被推送至后台。
现在,地道積水監測機器人已覆蓋成都市主城區96座下穿地道。在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的才智感知渠道,是操控這些設備的“才智大腦”,大屏幕上顯示著96座地道的實時畫面及監測數據等信息。
宋宏錦介紹,才智感知渠道接收到前方的預警信號后,會自動通過短信、電話發送報警信號,告诉作业人員榜首時間趕到現場,對地道積水進行緊急處置。
排水作业也將同步啟動。宋宏錦表明,這些地道下面安裝了多個智能排水泵,當積水達到預警線后,智能排水泵會開啟自動排水。智能設備實時監測水位變化,自動啟停多個排水泵。
“以往在汛期,每座地道內都需求组织多個作业人員進行輪班值守,现在有了地道積水監測機器人‘幫忙’,不光提高了地道的安全等級,還節約了人力本钱。”宋宏錦說。
市政排水管網是城市的“毛細血管”。在防汛關鍵期,保证這些“毛細血管”的通暢尤為重要。现在,成都市主城區7600余公裡排水管網、22.2萬座檢查井已陸續完结“體檢”。
“這是雷達式液位計、靜壓式液位計與電導率水質儀。”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排水專家李曉玲介紹了針對成都排水管網特點而定制開發的3款設備,不同的設備用於不同的場景,功用也有所不同。
以靜壓式液位計為例,通過壓力傳感器與電信號之間的轉換,來測量管網檢查井內水深。若排水管網內出現異常情況,如水位上漲過快或水位超過必定高度,系統便會提早預警,防止出現阻塞、冒污、積水等現象。在市政管網、下河排口以及污水廠進口等排水系統中,均能看到靜壓式液位計的身影。
這些智能設備就像排水管網的“岗兵”,能實現全域感知和動態預警功用,幫助決策者快速發現問題,評估管網運行狀態,實現高效办理。一旦發現“疑難雜症”,這些設備還可針對性開展“微創手術”。
现在,這類產品已應用於成都市主城區7600余公裡排水管網,輻射面積超過550平方公裡。(張文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成都觀察 王翱)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